您现在的位置是: > 融资
期货主观交易的分析方法
2023-09-23 21:53:10【融资】4人已围观
简介1概念和应用问:马先生,周末好。如何才能看到一个不同口径的品种的库存,比如港口库存,企业库存?如果两者拆分,逻辑是什么?你的问题本身其实很简单,就是一个简单的贸易流问题,但是我想稍微扩展一下,为你梳理
1概念和应用
问:马先生,期货周末好。主观如何才能看到一个不同口径的交易品种的库存,比如港口库存,析方企业库存?如果两者拆分,期货逻辑是主观什么?
你的问题本身其实很简单,就是交易一个简单的贸易流问题,但是析方我想稍微扩展一下,为你梳理一下库存、期货基差、主观利润、交易期限结构、析方定价权、期货贸易流、主观负反馈,交易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。
以前我们说如果单因子看基差,期货会多贴水,期货会多溢价空,这样就可以有盈亏比的优势,特别是临近交割的时候,时间对远期基差的交易者有利,对反向基差的交易者不利,这是最简单的基本面因素交易策略。不能说这个交易策略是完全正确的,但也不能说这个策略是错误的,只能说它是有缺陷的。因为,我们还是可以看到,期货打折的时候成绩一直在跌,期货上涨的时候成绩一直在涨。
为了进一步完善单因素模型,我们增加了库存指数,适合在深折+低库存状态下做多,在高水+高库存状态下空。利用二维四象矩阵,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品种分成不同的象限,然后做多或者do 空。这种准确性比单纯看一个基差指标更准确。因为,纯粹从基差的角度来看,期货是贴水的,但我们不确定期货上涨是修复基差还是现货下跌修复基差。结合库存来看,如果库存低,说明货源紧张,现货不易大跌,期货上涨的概率较高。所以两个指标的共振比单因素共振更准确。但是,这样的组合也有很多问题。因为,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期货在深贴水低库存的情况下一路下跌,而期货在高水高库存的情况下一路上涨。
后来我们加了一个盈利指标,深度折扣+低库存+低利润,三因素共振,即无脑做多,高水+高库存+高利润,三因素共振,即无脑做多空。但是,你会发现三个因素很难产生共鸣。基差和库存往往指向同一个方向,而利润总是指向相反的方向。因此,三因素共振组合的频率很低。在实际交易中,往往容易重视基差和库存,而轻视利润这个指标。
回头看看库存+基差+利润的模型,有时候很管用,有时候不管用。经历过各种市场,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例子,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。为什么会这样?是因为有很多细节问题要处理,比如库存问题,基差问题,利润问题。
库存的问题在于,库存分为上游、下游和下游库存。我们做的这个产品是产业链的上游还是下游,第三方统计的库存,是哪个环节,这很重要。比如我们做的这个品种是上游原料,那么在上游高库存的时候,肯定会跌吗?不一定!中下游可能没有库存,但有补货需求,盘面有望补货。这样一来,盘面可能会在上游厂商库存高企的情况下,基于中下游补库的预期而上涨。这样的问题很多。总之库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处理,不是简单的针对高库存做空,而是针对低库存做多。
基础也有问题。基差的问题在于,现货价格有时可能会被扭曲,即虽然价格在那里,但定价权实际上已经转移了,所以你看到的价格是虚的、假的、无意义的。所以很多时候,你会发现盘面大折价结构的情况下,价格历史的顶部已经开始下跌,而盘面高溢价的情况下,价格历史的底部已经开始上涨。这是因为在价格顶部,最后一次高价成交,行业高位接盘,然后那个价格就是最后一个。没有人愿意再以那个价格接货,定价权转移给了下游的买家,而不是之前的卖家。所以在之前基于卖方的定价下,出现了最后的高价,随着定价权的转移,盘面没有参考那个现货价格。如果你说盘面是在那个价格基础上大幅打折做多,那就很容易碰到。反之,底部高水位的上升也类似。现货最后下跌,一度跌到合适的位置,盘面反转。
当然也有利润的问题。你会发现可以低利润甚至亏损空,也可以继续跌。因为不能只看某个品种的利润,还要看整个产业链的利润。终端需求决定了产业链的整体利润水平,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状况决定了各自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。上下游品种生产周期的不匹配,往往决定了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供需状况。当整个产业链利润高,而利润集中在上游,而下游品种利润低的时候,市场上有两股力量:一股力量是成本端的供需特别好,推动下游向上;另一种是需求方终端需求特别差,压着下游往下走。当市场转向交易需求疲软时,即使下游品种微利甚至亏损,仍然会下跌,然后会迫使上游降价,破坏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利润,而不是亏损环节的利润。所以利润不能只看某个品种,还要看整个产业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。
所以库存+基差+盈利的模式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框架,其中每一个因素都有需要深入思考的细节,而不是拿着一套公式去雕虫小技。深入之后化繁为简是有价值的,不加思考的拿别人的成果是没有意义的。投资这个东西没有赚钱的公式,任何公式都只是辅助工具,需要具体行业具体品种具体分析。
先说期限结构。期限结构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库存、基差和利润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认为背面结构代表该品种供需偏紧,是牛市结构,而升水结构代表该品种供需宽松,是熊市结构。对于现金卖出,习惯上是在背面结构下卖出现金买入期,在升水结构下买入现金卖出期。所以很多时候,我们简单的按照行业的思路,就是后面结构多,期货溢价结构空。后面的结构对应的是期货贴水,一般是现货低库存。升水结构对应的是期货升水,现货库存普遍偏高。所以期限结构和库存、基差和盈利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
但实际上,后面的结构不一定是牛市结构,也可能是牛市反转结构。简单来说,在背部结构下,如果真的缺货,就走出长期牛市,长期做多月度折扣。就像2019年10月以后的油,成了回结构之后,基本上就是一个月贴水的长期变化。在背部结构下,如果是假空缺,那么当盘面价格从期货溢价结构上升到高位,成为背部结构时,盘面就会见顶,容易反转。所以,如果你死记硬背,认为背结构无脑,很容易高位接盘。
什么是真正的短缺?什么是假空缺?一般生产周期长的品种容易真缺,比如棕榈油、橡胶等。树的周期很长,在增产或减产的周期下,其背部或期货溢价结构可以维持很长时间。还有按季节和年份出售的农产品。今年减产,缺货,补不上。相对来说,工业品容易缺货,主要是因为工业品生产周期短,启动可控。
比如某个品种库存高,盘面高,就是典型的期货溢价结构。如果坚持期货溢价结构做空盘面,很容易被资金干掉。在升水结构下,乐观预期下,容易引发投机需求,买入现货抛出期货,投机资金一路推高,盘面不断上涨,升水锁仓,上游厂商库存不断向现货商和交割仓库转移,盘面不断上涨,导致这些股票被套牢在盘面上,吸收现货市场的过剩流动性,上游厂商去仓,不断上涨。所以盘面一直是期货跟现货,保持着升水结构,厂家不断去仓,交割仓不断积累。随着厂家去库存化,没有库存压力,而且货源紧张,厂家出厂价上涨的频率和幅度都在增加,所以盘面会比期货块涨得快,近月会比远月涨得快。这时候厂家现货利润高,盘面在高位就变成了回结构。
当盘面成为回结构,就要测试现货市场需求的容量,是否真的缺货。对于工业品来说,这种溢价锁定在上升,容易造成负反馈。因为回去之后,买现货抛期货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。这时候现在的商家就不再从厂家拿货了,下游可能也会提前准备一些货。这个时候厂家没有短期库存压力,出厂价很高,但是中下游不拿货,所以这个时候厂家报价扭曲,定价权转移,卖家不在,所以那个价格是假的。这个时候打折不靠谱。
那么问题来了,负反馈是怎么发生的?中下游不拿货,市场预期上游厂商开始囤货,投机资金开始砸背结构下的股票。随着股票的下跌,现在的交易者会通过空单卖出赚钱,然后他们会开始卖出股票。之前期货溢价结构下上涨交割仓锁定的股票越多,当前交易者空单卖出的规模就会被股票的下跌触发。所以我们常说,涨了就没货,因为升水结构上涨带来的升水锁仓,现货随着盘面升水的上涨被锁在交割仓,导致现货市场供应紧张。当高位变回后,下跌是负反馈,货物出现在当前业务订单空,交割仓库的现货流向现货市场,大大增加了现货市场的供应量,货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你提到的问题的本质是库存转移的问题,可以理解为贸易流向的问题,以及产业链之间库存如何转移的问题。前提是你要分清楚哪些是上游库存,哪些是中游库存,哪些是下游原料库存。库存的转移无非是直接从上游转移到下游,一般是上游厂商和下游签订的长期合作。还有就是从上游转移到中游贸易商,他们赚现金。在期货溢价结构下,贸易商不断向上游厂商购买现货,然后空盘面,从而实现上游的库存向贸易商或交割仓库转移,再由贸易商或交割仓库发货,往往意味着中游库存向下游转移。
需要注意的是,你一定要搞清楚我们从第三方购买的库存数据是哪个环节的,同时也要想办法推断出其他环节的库存。当你得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总库存数据时,你就可以根据整个产业链库存的周度变化来判断供需平衡。比如周度在整个产业链中去除了多少吨的库存,上下游开工率不变的情况下,中下游的库存还要多久才会消失,这样就可以大致推断出中下游停产或补库存的时间。至于是停产还是补仓,需要判断终端需求是乐观还是悲观。这是供求平衡表最简单的分析方法。
库存、基差、利润、仓单、期限结构、定价权、负反馈、交易流、正负对冲、交易规则。
我们做主观分析的时候,首先你要了解这些基本的东西,然后它们和价格是一一对应的。其次,你可以把这些因素进行排列组合,形成一套分析框架,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品种和行情。再次,任何框架都是有限的,都有例外,都会导致亏损。所以你可以打破所有的框架,用底层的基本概念对这个产品及其产业链做一个方向性的分析,而不是机械地套用一个框架。这时候你会发现,你不仅能完全理解上面的每个概念,还能跟踪了解盘面和现货的变化,觉得自己能看懂行情。慢慢的,你就能看清楚了。
同时可以看看市场上很多分析是否正确。比如有人说有大优惠做多,但你看到的是定价权的转移,是背后结构下的假短缺。不能做多,盘面要反转了。再比如,有人说负反馈来了,盘面要暴跌了,但是你知道,不会跌的太深,因为盘面是锁仓的,交割仓库并没有锁很多货,货主要是下游通过长协拿走的,所以即使盘面下跌,交割仓库出货,也不会给现货市场带来太大的流动性冲击。这样的问题太多了。市场分析在讲一个东西的时候,不要迷信,因为他们懂的你能懂,你懂的恰恰是他们不懂的。
当然,分析需要数据。大家买的都是一样的数据,按照统一的框架来分析。你很难脱颖而出。我们可以使用购买的第三方数据,但不要迷信第三方数据。你要有自己的方法和想法。你可以用连续的数据来判断这个数据是否正确。你知道这个数据一般是准确的。这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境界。另外,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指标,用原始数据构造一个市场上没有的指标来帮助你分析判断,而不是用大家都用不好的指标。这也是高层次的水平。
最后,如果大家都懂同一个品种或者产业链,这个品种往往没有市场,大家都不玩了,或者没有傻子去竞争。大的机会往往出现在新的品种或者很多大家都不了解的品种。你比别人先了解游戏,你知道这个东西是这样玩的,挺有意思的,但是别人还不知道。这个时候你就是在认知差的情况下赚钱。所以学习能力很重要。如果你比别人更早了解这个综艺的游戏,你就很容易从那些还不懂的人身上赚钱。
深刻理解最重要的概念,不断总结相关方法,能够灵活地将那些概念和方法运用到相应品种及其产业链的解读中,从而看清市场的方向,看清市场合适的空区间,了解市场的节奏变化,从而在期货中赚大钱,不止一次地赚大钱。
这些都是主观交易的基础!
很赞哦!(764)
相关文章
- 助力养老“第二支柱”,中航信托打造年金配置新品牌
- 2022银行数字化大会成功举办,嘉银金科旗下极融亮相备受瞩目
- 火箭:洛阳一物流中心仓库起火 浓烟滚滚
- 津彩青春:阳过后小心病毒性心肌炎
- 银行315|代销信托违约风波、账户余额不翼而飞、巨额存款被质押……盘点银行风险档案
- ?款。不仅没收其违法所得25.8万元,还罚款25.8万元。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近年来,明星代言广告翻车的现象屡见不鲜,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,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,因为他们对明星本身有好感,进而转化为对产品的好感。另外,他们会认为名人代言大品牌,值得信赖。
但是一旦明星代言的产品被推翻,他们损失最大。
比如之前关晓彤代言的奶茶店,加盟商血本无归,汪涵代言的理财产品也让投资人损失惨重。更有甚者,李为代言翻车被很多人维护,惹出了不少麻烦。
明星代言除了对消费者造成伤害,还会对自己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。
以潘粤明为例。世界杯期间,潘粤明多次预测自己中奖,让很多人对他有好感。然而没过多久,他就被曝代言非法保健品广告,个人形象瞬间一落千丈,多年积累的人气和口碑也随之崩塌。
而且根据相关法律,对违法广告代言进行处罚,拟禁播三年。潘粤明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这几十万,还有三年的形象代言权。
所以明星代言要谨慎。除了注意个人品行,还要仔细审核代言产品。如果我们不小心,我们将被追究责任。不要心存侥幸。作为消费者,也要理性看待明星代言,不要盲目跟风。
#明星代言翻车会有什么影响#
- 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4% 美国银行三季度营收利润超预期 盘前涨近3% - 财报见闻
- 工商银行: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
- 标品信托 转型布局提速
- 银行板块涨0.98% 常熟银行涨4.21%居首